本篇文章1850字,读完约5分钟
HC安全网消息最近,在郑州举行的“2015(郑州)国际博物馆协会安全委员会第41届年会”上,许多高科技博物馆安全产品和技术成为亮点。其中,2013年在上海博物馆投入使用的视频人脸识别系统能够自动采集参观者的参观信息而不被感知,提高了博物馆的安全水平,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关注。最近,笔者参观了上海博物馆,体验了高科技安全的魅力。
视频人脸识别安全性从被动变为主动 。据了解,传统的安全监控系统经常在失窃后回放视频记录以供调查和取证。上海博物馆安保部部长吴告诉作者:“这种事后追查的方式显然是被动的。博物馆应该做好预警工作。根据长期观察的经验,小偷在作案前通常会多次踩到现场。视频人脸识别系统通过采集博物馆参观的人脸、入库、查重、报警、配合人防等方式,能够主动有效地及时发现和处理博物馆的安全隐患。” 那么,视频人脸识别系统是如何实现预防的呢?作为一名普通游客,笔者进入上海博物馆,体验了视频人脸拍摄的过程。当作者通过安全门时,相机成像系统被触发,三个方位的高清数字超宽动态相机自动在离安全门数米处拍照。因此,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准确获取了作者通过安全门时的三幅正面、左右图像和一张半身照片。通过复杂的计算,系统信息管理平台最终存储最清晰的正面照片以供存档。 然后,提交人再次进入安全门。在照相机再次获取图像后,图像重复检查和比较系统自动检测到作者在30天内两次进入图书馆,并将作者的进入信息放入二级图书馆。一旦信息进入二级库,系统信息管理平台的运行监控机会发出声光报警,并自动调出该人之前进入安全门的信息。点击照片,你也可以在每次进入安全门时自动播放录像。 此外,对于国家安全部门、公安、边防和海关部门发布的黑名单人员,系统可以通过重复检查和比对,立即发出报警信号。 无意识收集避免了对访客的干扰 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已经完成了拍照和入库的动作,但是通过安全门的作者没有意识到。吴说:“为了保证观众的参观,我们尽最大努力使图像拍摄过程在技术上不被发现。”视频人脸识别系统采用远距离人脸采集方式,其有效采集距离可超过7米,因此通过安全门的游客一般不会察觉到摄像头的摄像过程。同时,光照环境改变了图像拍摄场景,使系统充分利用可见光获取自然状态下的人脸图像信息。这种远距离、非感性的获取过程避免了因给游客拍照而带来的怨恨。#hc360 page break # “另外,鉴于游客在不合作的环境下拍照时可能会低头抬头的情况,我馆的采集系统采用多台摄像机同步采集,可以扩大正面人脸的采集范围,提高正面人脸的采集率,保证从多个角度采集的人脸图像接近正面人脸。”吴接着说道。 据统计,该系统的人脸识别准确率超过97%。上海博物馆安保科的系统操作人员告诉笔者:“为了避免系统预警错误对正常游客造成影响,我们将手工查看系统提供的二级馆图片信息,以更有效地保证预警的准确性。” 此外,吴告诉笔者,所收集的图像信息由图书馆的专人管理,并设置了严格的管理权限,即使是图书馆的其他员工也无权随意查看和调用,从而保证了信息的安全性。 博物馆管理层期待高科技 自2008年初上海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每年的参观人数已增加到免费开放前的两倍左右。同时,免费开放也使游客更加多样化。“面对快速增长的交通和多样化的人群,传统的监控模式很难让值班人员考虑到许多视频图像信息。这给博物馆的安保工作带来了难题。”吴向作者说明了应用人脸识别系统的初衷。 2010年,上海世博会安保部的吴和他的同事们首次提出将人脸识别系统应用于博物馆安保监控系统。“上海世博会期间,接待了7300多万国内外游客。人脸识别技术在世博会上的应用提醒我们,该技术还可以有效地收集参观者的信息,提高我们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吴介绍说,该系统是由726研究所和上海博物馆联合开发的。目前,该系统是视频人脸识别的第一阶段,后期将根据实际效果进行优化和改进。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将博物馆建成智能文物宫殿是可能的。吴指出,该系统的运行除了利用视频人脸识别技术进一步提高博物馆的主动防范功能外,还为上海博物馆的服务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不仅准确自动地统计了观众的客流(准确率达到95%以上),还建立了客流数据库。通过对参观者以往参观博物馆信息的分析和管理,准确理解和掌握了参观者来馆的活动规律等信息,从而弥补了以往上海博物馆对观众现实的把握。 “今后,这一系统的应用可以更加注重为人民服务。我们可以利用系统信息,通过了解访客的活动,及时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服务保障。”吴对说道。
标题:人脸识别系统助力上海博物馆提升安防水平
地址:http://www.hcsbodzyz.com/hcxw/1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