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3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大连九月五日电:杨院士:“科学工匠”靠自己研制科学仪器
新华社记者白永泉
由科学仪器组成的实验室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的“战场”。这个实验室最与众不同和引人注目的是,这里的大多数科学仪器都是自己开发的。
近20年来,杨利用自主研发和独创的国际领先科学仪器,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阐明了势垒量子跃迁态和反应共振态的动力学差异;在量子态水平上观察到氟氢化反应的共振现象...
他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将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实验研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通过与理论学者的合作,解决了化学动力学研究领域中一些长期存在的科学问题,为反应过渡态动力学和非绝热动力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自制仪器,杨说:“第一,有些解决科学问题的仪器是买不到的,只能自己做。第二,为了改善从国外购买仪器的现状,必须培养一批能够真正制造科学仪器的人,这也是国家发展新科学技术的基础。”他认为在这个领域最重要的事情是开发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或仪器来研究新的科学问题。
2016年,杨主持了中国首台自由电子激光科学用户设备的登陆。他感叹道:“这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实验平台,而一些著名的外国科学家却没能实现。当我们回到中国,我们真的做了这件事。”
回到32年前,杨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赴美国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十年后,他受雇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2001年,杨从台湾回到大陆,开始筹建实验室。
“与改革开放初期不同,当时中国有能力和机会建设一个世界级的实验室。回国后,我们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杨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对人才给予了最大的优惠政策,并拨出1000万元用于科研。
后来,杨研究的气相和表面化学动力学发生了很大变化。
杨说,上世纪80年代出国时,他一直听到的是,如果落后就会挨打。我们现在想的是:如何保持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40年很快就过去了,而且天翻地覆。
“在20世纪90年代,全国学术会议上只有几十个人。在刚刚结束的南京学术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讨论学术问题。”杨说,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中国的这一研究领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杨在国外留学工作十多年,学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科学研究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独立的科学精神尤为重要。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可以保持世界科学强国的地位。最重要的原因是创新能力的成功挖掘。"
杨说,回到大连化工学院最重要的是有机会培养学生。“培养优秀的年轻人影响着年轻人的发展。如果做得好,这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杨的学生说,杨先生带回来的不仅仅是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更重要的是,面对当时中国在这一领域相对封闭的局面,他带回来的先进科学理念让大家眼前一亮。
十多年来,杨培养了一批优秀博士生,其中7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许多人现已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研究员或教授。
标题:院士杨学明:自行研制科学仪器的“科学工匠”
地址:http://www.hcsbodzyz.com/hcxw/10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