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01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社杭州6月2日电(记者朱涵)杂草稻是田间稻的“山寨版”,它直接导致稻田产量和质量下降。浙江大学和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重排和分析揭示了杂草稻的遗传机制,为杂草稻的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论文最近在《自然通讯》网上发表。

我国科学家揭示杂草稻遗传机制

“杂草稻出现在田间,与普通栽培稻争夺阳光、水和养分,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杂草稻粒有一种硬而粗糙的味道。如果农民在收割时混合杂草稻,稻米就卖不出好价钱。”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教授范龙江说。

我国科学家揭示杂草稻遗传机制

杂草稻是田间的“渗透者”。从苗期开始,杂草稻与栽培稻结合,长出长叶子,这在外观上很难区分。成熟后,它迅速落下谷粒,种子“潜入”土壤。杂草稻仍然可以休眠——如果一块土地重新种上玉米,种子将会在土壤中休眠,两年后,杂草稻将会“复活”。

我国科学家揭示杂草稻遗传机制

据研究人员介绍,杂草稻已成为世界各地稻田的一种病害,分布在东南亚、南美等水稻产区,江苏、广东、辽宁和宁夏的部分地区也受到了“污染”。

范龙江的团队和中国水稻研究所鲁永亮研究小组从江苏、广东、辽宁和宁夏收集了155种杂草稻材料和76个当地栽培稻品种。对这些材料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群体分析后发现,中国杂草稻起源于栽培稻,由不同种类的水稻混合而成,通过平衡选择进化机制适应复杂的自然稻田环境。此外,研究小组还发现了与杂草稻的果皮颜色和休眠直接相关的基因组区域。

我国科学家揭示杂草稻遗传机制

“目前,人们只能使用一些基于经验的方法来防止杂草稻的破坏,例如在收获期间尽量减少米粒,避免不同水稻品种之间的花粉串串,但这些方法不是一劳永逸的,甚至收效甚微。”范龙江表示,杂草稻遗传机制的研究将从遗传层面为杂草稻的精确防治和制定合理的水稻栽培措施提供理论指导。

标题:我国科学家揭示杂草稻遗传机制

地址:http://www.hcsbodzyz.com/hcxw/8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