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50字,读完约8分钟
10月15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及华东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成立68周年,“育人文明快速发展——华东师大70个亮点时刻大型摄影展”在中山北路校区开幕。 这次展览由华东师大档案馆发掘馆藏,抽取了学校快速发展历史长河中的70个亮点时刻。
“我们从去年开始策划这次展览,经过十几次讨论,最后从馆藏的4万张照片中选出70张照片,涵盖华东师大的重大历史事件节点和历史人物,培养人才、科研、社会服务、国际交流、文化传承的几个 》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汤涛说:“希望这个展览会能让师生们记住母校70个经典时刻,给学校带来荣誉感和归属感。 ”。
华东师大招收的第一批外国留学生、第一批工农兵学生毕业,成立了全国高校第一所教育科学学院……随着这70张照片,华东师大丰富的学校史也展现在了世界的眼前。 华东师大档案馆还将选择以下七张照片,讲述其背后的故事。
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
1951年10月16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孟宪承宣布现在华东师大中山北路校区思群堂内,华东师范大学正式成立!
这一瞬间的到来经历了长期的准备。 1951年7月12日,华东教育部正式要求中央教育部批准设立华东师范大学。 7月18日,华东教育部分为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以私立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文、理科为基础,复旦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教育系、同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动物系和植物系、沪江大学音乐系和东亚
9月26日,1032名新生入学,其中各学校聚集了698名老学生,334名暑假招募的新生。 10月1日,学校计划举行创立和入学仪式,为了提高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对师范专业的认识,确立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思想,决定先进行两周的创立学习。
经过两周的学习,1951年10月16日,全校师生员工1000多人在大礼堂隆重举行华东师范大学的成立和入学仪式。 华东教育部部长孟宪承任大会主席、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舒同、副主任陈望道、华东教育部副部长唐守愚、沈体兰、上海市教育局局长戴白命令及华东文教机关、上海各大学负责人出席并祝贺。
孟宪承郑重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正式成立。 据此,第一所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社会主义师范大学正式诞生了。
1952年由全国本科调整,圣约翰大学的重要学科并入华东师大
。
从1952年6月到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本科设置,将中华民国时代仿照英式、美国式构建的高中系统改造成了苏联式的大学系统。 在这次本科调整中,圣约翰大学理工学部、教育学部及部分中文学部、大同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教育学部及浙江大学地理学部等并入了华东师范大学。
列宁格勒师范学院院长杰普里茨卡被聘为华东师大校长的顾问
新中国建立初期,进行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经验不足,因此我国提出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 从1954年开始,数字苏联专家向华东师大介绍了苏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 其中,列宁格勒师范学院院长娥·芙·杰普里茨卡是第一位应聘华东师大工作的苏联专家。 她在学校担任教育学教授兼校长顾问,写了《苏联教育学》《世界教育史讲义》等,指导了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的教育实验。
杰普里茨卡上学后,苏联一般自然地理专家谢米祖波夫、植物地理专家伊亚沙巴里纳、生物学专家亚列别捷夫、化学专家尼伊居林等也相继应聘华东师大教授。
王建磐:华东师大培养的新中国第一批18位博士之一
1981年12月,华东师大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第一个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授予单位。 1982年11月6日,华东师大进行了第一次博士论文答辩。 抗辩者是数学系基础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王建磐。
当时主办答辩的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数学系段学复教授、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数学系周伯埙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所万哲先研究员、北京大学丁石孙教授、数学系许永华教授,指导教师曹锡华教授 专家一致建议授予王建磐理学博士学位,要求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批准。 因此,王建磐成为华东师大培养的第一个博士学位,也是新中国第一个18个博士学位之一。
图为1983年5月2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北京举行了中国第一次博士学位授予仪式。 华东师大校长刘佛年(二排右一)、博导曹锡华(三排右四)及华东师大培养的第一批博士王建磐(三排左八)出席了仪式。 王建磐毕业后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任教,1997年至2005年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破格晋升的“小木匠”郑伟安
1986年,华东师大打破了论资排代陈规,破格提升学术上取得重要成果的中青年教师为教授。 为《人民日报》专刊了华东师大教师郑伟安(右一)、肖刚。
1952年出生的郑伟安中学一年级刚毕业,长达10年的特别时期开始了,所以很早就离开了校门。 因为哮喘,在家闲逛,郑伟安找到了最经济消遣时间的方法——读书。 在几年里,他不仅相继完成了中学、高中和大学的各种课程,还学习了英语、法语和德语等多种外语。
1973年,郑伟安被分配到上海市卢湾区瑞金街房修队,成为木工。 郑伟安在就业其余学习了大学数学系要求的所有科目。 为了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他写了一篇《毕业论文》,通过表哥交给华东师大程其襄教授手中,无意识地被当时师大数学系的教育革命小组副班长郑启明看到了。 辗转后,郑伟安终于被华东师大数学系破格录用,在“文革”后,成为该系第一个研究生。
郑伟安当选为上海市科学大会代表,1978年被邀请在上海科学大会上发言。 “在会议上,像我这样的“小木匠”说想攀登科学高峰。 于是“木匠”和我成了一生的绰号。 ”郑伟安想起来了。
取得硕士学位去学校留学后,郑伟安继续去法国留学,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1986年破格晋升时,他已经发表了20多篇高水平的论文。 其中关于微分流形的一些见解被法国数学权威称为“郑氏定理”,数学推导的相应过程被称为“郑氏过程”,多次被国外文献引用。
华东师大闵行新校区建设
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术部署,开始闵行校区规划建设,扩大学校空间,在黄浦江畔建设近2000亩用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建设环境友好的新校园 2003年12月29日,华东师大举行了闵行校区的成立仪式和开工仪式。 2006年8月,华东师大机关主体转移到闵行校区,学校主体转移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二区,联动快速发展”的学业结构。
马龙生教授被邀请参加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典礼
早在1959年,在中国著名光学和光谱学家郑一善教授的指导和组织下,华东师大建立了光学教室和实验室,致力于光学和分子光谱学的教育和科学研究。 改革开放初期,实验室瞄准美国斯坦福大学肖洛( a.l.schawlow )教授的研究成果,寻找中国与世界先进科研水平的差距。 因此,1979年9月,华东师大召开了激光光谱讲习班,发表肖洛教授,吸收全国数十所大学和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参加。
除了“请进来”,实验室也在努力“请出去”。 在郑一善等教授的联系和推荐下,实验室10多位青年教师前往美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的著名实验室进行了时间的长期进修和合作研究。 这些实习教师放学后相继回国,成为华东师大光学教室的业务骨干。 马龙生教授是这些外国进修的教师之一。
马龙生教授等人开展的精密激光光谱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与美国国家标准局、法国计量研究所等著名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时间的合作研究关系。 2004年,马龙生教授作为第一和通信作者在美国著名杂志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名为opticalfrequencysynthesisandcomparisonwithuncertaintyatthe 10-19 level的学术论文,相关研究
由于马龙生教授的突出贡献,20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霍尔和亨斯在其演讲中分别介绍了马龙生教授的贡献,马龙生教授也被邀请参加20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奖仪式。 目前,近八旬的马龙生教授仍在科研第一线奋斗,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的研发项目。
据悉,展览从即日起至10月31日,在中山北路校区图书馆的一楼展出。 11月1日至11月15日,在闵行校区办公楼1楼展出。
标题:【时讯】华东师大68周年 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
地址:http://www.hcsbodzyz.com/hcxw/14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