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25字,读完约6分钟
毫无疑问,2017年是共享经济的第一年。分享自行车之后,分享充电宝贝、分享篮球等新的分享经济形式相继出现,分享伞也出现在上海和深圳。不幸的是,一家共享伞公司在上海放了一批伞,但没有一把被借出去后还回来。谈到共享伞项目受挫的原因,有人说是因为人的素质低。在这方面,也有不同的质疑声音:是国民素质太低,还是共享经济太贪婪?
在丢失的共享伞后面
毫无疑问,放在上海的100把共享伞都丢了,这显然是人们借了又不还造成的。就像之前共享自行车被当成自己的一样,共享伞在试运行阶段遭受了打击。
然而,共用雨伞和丢失雨伞并不是衡量人们素质的标尺。
在商业谈判中,所有共享的雨伞都丢失了,这也是商业模式中的一个漏洞。在共享自行车领域,gps定位或智能锁等技术手段,以及存款,确保自行车的安全。
看看上海的共享伞项目,没有存款,不需要登录,有gps定位或设备锁定等安全措施。用户拿到雨伞后不归还也就不足为奇了。更重要的是,当许多人借了共用的雨伞时,他们可能不知道这些雨伞需要归还。
因此,共享伞的丢失并没有真正反映出国民素质,反而暴露了共享伞商业模式中的许多漏洞。
事实上,在中国的其他城市,已经有一些伞共享企业在运作,并试图结束雨伞借出后不归还的局面。
据媒体报道,共享e伞上的雨伞装有类似共享自行车上的智能锁,可以实现定位和密码解锁等功能。用户租用雨伞,并通过共享雨伞应用支付费用。
广州魔术伞分享平台像分享自行车一样以堆的形式推出。用户可以通过微信直接扫描租赁设备屏幕上的二维码来借伞。
据不完全统计,共享伞在一些城市已经初具规模,商业模式也相对成熟。不存在大量雨伞放入后不归还的情况。
上海共享雨伞的丢失似乎是由不完善的商业模式造成的。
分享雨伞的利润问题
雨伞投入使用后丢失,这只是共享雨伞发展中的问题之一。就像共享自行车和共享充电宝藏一样,共享雨伞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利润。此外,共享雨伞的商业模式更轻,利润带来的挑战无疑更大。
雨伞与自行车和充电宝的最大区别在于使用的频率,而广阔的国内市场,对雨伞的需求也大不相同。
在上海和杭州等南方城市,每年的雨季较长,而在北京、天津和内蒙古,每年的雨季要少得多。尽管在三亚和深圳等亚热带城市,消费者也在不下雨的时候使用雨伞遮阳,但共用雨伞的总体使用频率相对较低。
目前,共享雨伞的唯一收入来源是租赁费,但它是否有利可图需要核实。
据报道,共享雨伞的租赁费用不高,一些共享雨伞仍然有很长的空闲时间。
“春笋”押金59元,24小时内免费,然后按每天1元扣除费用。共用一把雨伞的押金是19元,租金是每半小时0.5元。jj雨伞的押金是30元。目前收费标准是12小时内免费使用,超时后按1元/12小时收费。“神奇伞”正式投入使用后,需要缴纳30元押金,15天内免费使用。之后,使用费是2元/天。
在实际使用中,12小时或24小时内是免费的,这意味着消费者只需支付押金就可以免费使用共享伞,因为人们每天在雨天外出的时间有限。即使算上共用伞在消费者手中的时间,也很难超过12小时的免费使用时间。也就是说,现阶段很难通过共用雨伞赚取可观的收入。
除了租赁模式,共享雨伞还会带来其他一些盈利模式。该公司创始人李表示,雨伞成本较低,可覆盖室内外场景,并可通过雨伞租赁、雨伞定制和数据增值等广告收入获利。
共享电子伞的创始人还说,广告会印在伞内,这样用户打开伞时就能看到。然而,共享雨伞、广告展示和雨伞定制等商业模式是否能被广告商认可,这还不得而知。
显然,共享雨伞的商业前景仍处于理论层面。区域化的差异和用户外出习惯的差异将影响共享伞业务模式的实现。与共享自行车和收费相比,共享雨伞有更大的利润压力。
资本绑架共享伞
在商业前景仍有许多变数的情况下,为什么共享伞如此受欢迎?上个月,投入共享伞行业的资金已达一千万元左右。共享伞在上海推出后遭遇挫折,其他共享伞也没有气馁。相反,仍有大量资本涌入共享伞,这意味着疯狂的资本已经成功绑架了共享伞。
资本对共享雨伞这种新的经济模式持乐观态度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共享自行车的影响。一些投资者在私下谈话中表示,共享雨伞可能会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另一个入口。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4g的迅速普及,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一个前景无限的市场,而以前的互联网就是最真实的写照。近年来,以英美烟草为首的互联网巨头一直试图建立一个移动互联网门户,以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事实上,共享伞的进入理论更像是共享自行车的复制品。在很多人眼里,共享雨伞也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移动互联网门户。下雨天,雨伞不仅仅是一个防雨工具,把雨伞放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后,一些广告或移动互联网应用可以巧妙地植入共享雨伞应用。雨伞已经成为构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媒介。
客观地说,借助共享伞创建一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门户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是不争的事实。
在共享经济领域,滴滴可以说是一个相对较大的生态系统。去年11月,滴滴出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程维在互联网企业家论坛上表示,滴滴的订单量为每天2000万份。如此大量的日常活动并没有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微信自称拥有近9.83亿每日活跃用户,但它也没有成为移动互联网门户。
从滴滴,到分享自行车,再到分享雨伞,首都对移动互联网门户的雄心从未改变。在微信、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尚未成功打造移动互联网门户的情况下,资本试图将共享经济打造为一个新的移动互联网门户的想法就更加荒谬了。
归根到底,上海共享伞的失败不是因为人的素质低,而是共享伞商业模式存在漏洞的必然事件。在资本利益的绑架下,看似荒谬的共享雨伞的商业模式如此流行。随着市场的理性回归,共享雨伞的泡沫将会破灭。
(主编:陆承ha010)
标题:共享雨伞无一归还:经营模式漏洞多
地址:http://www.hcsbodzyz.com/hcxw/8976.html